虎爸虎妈,直升机父母,散养式父母 — 你,是哪一种类型的父母?

以下文章基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学术研究报告:

哪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市场上已经有无数的书籍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针对不同教育方式,一个个新奇古怪的名词也层出不穷。目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虎爸虎妈、直升机父母、推土机父母、依附式父母、散养式父母。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这位教授对每种教育方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虎爸虎妈 “Tiger parents”

典型特征:期望孩子服从自己,从不反驳父母,并且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

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力。他们认为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就有义务要服从父母,并做出成绩让父母感到骄傲。当虎爸虎妈要求孩子关掉电视,进行一小时的钢琴练习,他们期望孩子会配合和顺从他们的要求,也许,就像他们曾经配合和顺从他们父母的要求那样。

虎爸虎妈的起源来自哪儿?蔡美儿2011年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让这个名词流行起来。她说,这种教育方式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在社会与家庭中的等级制度。

为什么有些父母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就像许多其他父母一样,虎爸虎妈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这类父母的与其他类型父母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强硬的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压在孩子身上,他们坚信他们给孩子指明的道路才是实现成功的道路。这类父母在内心深处,也可能对未来缺乏安全感。

利:让孩子做事效率较高,能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弊:这类孩子的生活往往被限制在严格的规划之内,父母会严格的控制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当生活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或是当处于新的环境中时,这类孩子会很难适应,有可能导致社交能力差,甚至抑郁和焦虑。

直升机父母 “Helicopter parents”

典型特征:盘旋在孩子上空,时刻监控孩子,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进行干预

直升机父母这一家庭教育类型,还有一个名称就是“过度教育”。这类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参与过度,比如:即使孩子已经到了能够独立上学的年级,父母还是每天接送;或是为了时刻了解孩子的情况,不断的给老师打电话、发信息。直升机父母总是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不给他们任何自由社交的空间。

直升机父母这一名词来自哪儿?心理学家Foster Cline和教育专家Jim Fay在1990年合著出版的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一书中创造了这个名词。在书中他们说,直升机父母不能将爱与对孩子的约束区分开来。

为什么有些父母选择这种教育方式:直升机父母非常担忧孩子的未来,他们要么是不相信孩子自己有主导人生的能力,要么是过于渴望保护孩子,希望孩子永远不要受到失败的痛苦和打击。

利:在一些孩子不能预见的复杂情况中,能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

弊:这类孩子没有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并且和虎爸虎妈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一样,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很难适应。这类孩子缺乏自己动手的经验,无论是系鞋带、做饭、还是处理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终有一天当他们自己面对生活、处理犯下的错误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所以,当这类孩子面对困难时,他们缺乏韧性、独立性,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控制力。

推土机父母 “Bulldozer parents”

典型特征:为孩子扫清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这类父母会为孩子扫清道路上的障碍,并苛求孩子的成功。与之前两类父母不同的是,这类父母会给孩子很大的自由度,他们并不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也不会过分要求孩子刻苦努力,因为他们觉得任何孩子不能攻克的困难,他们都可以帮孩子解决。典型的例子,比如:当孩子没有成功进入校级运动队时,父母会托人找关系来帮孩子实现目标。

谁创造了推土机父母这个名词?一位前高中老师David McCullough创造了这个词。他在2015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You Are Not Special的书籍,并在书中恳求父母们适当退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有机会跌倒。

为什么有些父母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关于推土机父母并没有太多学术性的研究,不过很多的博客发文和媒体文章对此展开了讨论。一般认为很多情况下,推土机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认为失败不应该属于自己优秀的孩子。

利与弊:这类教育方式的利弊与直升机父母教育方式基本相似。这类父母能让他们的孩子感觉到安全和受保护,但是同时也让他们的孩子对面对现实世界缺乏准备。这类教育方式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特权思想,或者导致盲目的自恋。

依附式父母 “Attachment parents”

典型特征:一直把孩子当作是襁褓中的婴儿

这类型的父母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接受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他们总将已经成长为儿童、青年、甚至成年人的子女,当作还嗷嗷待哺的小宝贝一样的疼爱和照顾。典型的例子,比如:每顿都给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喂饭;给已经是成年人的子女叠衣叠被。依附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过度教育”的表现,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一些母亲不能很好的接受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谁创造了这个词?心理学家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最初提出是指,在婴儿时期和父母或养育者能够建立紧密联系的孩子,在慢慢长大后会拥有更加幸福和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在1993年出版的一本The Baby Book的书中,作者引用了“依附”一词,用来描述父母对长大的子女过分的疼爱和照顾。依附式父母这个词,从这本书开始,变得流行起来。

为什么有些父母选择这种教育方式:依附式父母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孩子积极面对人生的根源。这类父母希望和孩子之间保持紧密的关系,但有时候往往会做得过犹不及。

利:父母的关爱能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孩子和父母之间也能保持紧密的联系。

弊:这类孩子逐渐长大成年后,会变得比较不独立,因为他们害怕、也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成年人。因为他们的不成熟,他们也会较难融入到同龄人中。而且,这类孩子有可能最后会变得怨恨自己的父母,怨恨他们没有给自己机会成长。

散养式父母 “Free-range parents”

典型特征:帮助孩子掌握应对困难的技巧,让孩子在安全的区域内自由的行动

这类父母认为,他们在孩子生活中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对孩子充满信任的角色。散养式父母会给孩子设定一些基本的规则,画出一些安全的区域,并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在这些区域内按照设定的规则自我管理。

谁创造了散养式父母这个名词?纽约邮报的专栏作家Lenore Skenazy写了一篇有关她让自己9岁的孩子独自乘坐纽约地铁的文章,这篇文章让“散养式父母”这个词变成了热门词汇。有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把她称为“美国最糟的母亲”,这样一些负面评价给了她动力,促使她创作了一本书。这本书希望改变人们的看法,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变得越来越危险的世界,并讲述了给孩子们自由、让他们自由的去经历和成长的重要性。

为什么有些父母选择这种教育方式:散养式父母通常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拥有他们在20世纪70、80年代时所拥有的那样的童年。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对立与那些“过度教育”的教育方式(比如:直升机父母)。

利:这类孩子能学会运用他们的自由,并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也能更好的接受失败和错误,更有韧性,也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类孩子成年以后,也往往能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弊:这类教育方式存在着一个法律问题:在有些地区或国家,让孩子独自一人超过“适当”时间是违法的。但是多长时间被视为“适当”时间,这个定义并不清晰。

结论:

在中国要做散养式父母,最大的困难可能是来自于身边的朋友、家庭和社会。当你的邻居给他们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时,无形中会给你一种压力;当孩子的爷爷奶奶们事事都帮孩子打理时,做为子女,你很难批评并制止他们;当其他家长都在给老师打电话,希望老师多关注一些自己的孩子,你也许会觉得如果自己再不给老师打电话,自己是否还算一个称职的父母。

没有哪种教育方式绝对的好,或是绝对的坏。不管是使用哪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下有些孩子会获得快乐和成功,而有些孩子却会变得很可悲,并且对未来的生活毫无准备。尽管如此,研究显示,总体来看在童年时期拥有一定自由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会更有韧性、更独立和更幸福。你希望你的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有关本文的更多信息,请看这里(原文为英语)
图片来源:theconvers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