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西方教育”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严格到轻松、从高压到自由、从丰富到简单,各种风格的学校和教育体系在“西方”都存在。有些人会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具体技能为主,以满足公司对于员工的期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主要让学生理解生而为人的意义。这些具体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在不同地区差异也很大,比如:在德国习以为常的,可能在新西兰就很少见了;在加利福尼亚也许很常见的情况,而在纽约却可能是闻所未闻的;在伦敦,A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和马路对面的B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很可能截然不同。

西方教育的概念很宽泛,我们在这里将就中西方教育的一般情况进行对比。

全面教育

也许中西方教育最显著的差别在于,西方强调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教育。全面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在广阔的领域里培养和发展硬技能和软技能的机会。如果对全面教育做一个简单的归类,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传统的学术、艺术和体育。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使他们具备实现理想所需的技能,能够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目标。

什么是硬技能?比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解光合作用如何发生;用外语问路;记住尼克松访华的日期;演奏单簧管;学会踢足球,等等。

什么是软技能?比如:能舒适和自信的在众人面前演讲;能说服持否定意见的人;能激励他人做到最好;能创造其他人喜欢或觉得有吸引力的事物;成为让人喜欢并愿意与之相伴的人;能让别人感觉特别舒服;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影响力;能激励别人参与某个特定的行动,等等。

所以,简单来说,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只重视传统学术的硬技能提升。而在西方的教育系统中,他们不仅重视学术水平的硬技能提升,也关注艺术的硬技能,体育的硬技能,以及所有这三个领域中的软技能,学习的丰富性提升了六倍,相当于这是六倍的教育!

批判性思维

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西方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老师期望看到学生们去怀疑和质疑传统观念。好学生并不是照本宣科回答老师问题的人,而是能对老师的答案提出质疑的人。而差学生也并不是不能回答老师问题的人,而是不知道质疑问题答案的人。这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老师,或是在课堂上令人厌烦的打断老师,也不意味着回答问题没有价值。而是意味着你要有主动去了解事物运作的规律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你才能够去思考如何使它运作得更好。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人类能够证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证明地球并不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平的。也正是这种思维,给我们带来了iPhone和微信——对现状提出质疑,并找到一个办法让它变得更好。

采取主动

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是积极主动。那些总是等待着被告知下一步该做什么的学生,都不太可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实际上,他们更可能成为好的工厂工人,但不会是好的知识创新者,也不会是好的管理和领导者。不具备主动性的学生,在将来有机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作家或企业家吗? 从更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总是等着别人的指令和安排的人,他们很难发现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感到快乐。

做一个好人(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成员)

围绕这些差异,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方法更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正直的社会成员。对学生表现的评定也很少仅仅依据考试结果,除了考试还会非常关注:学生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当他们遇到阻碍他们会怎么做(解决问题),在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会做出什么决定(“人格”),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如何应对(“应对挫折”),当看到他们明知是错误的事情时他们会怎么做,无人监管时他们会作何反应(“正直”),等等。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比,最好的学校、大学和企业,都几乎总是对这些方面的品质更感兴趣。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学校从来没有提供让学生参与艺术或体育活动的机会?或是中国的老师不希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提问?或是中国的学生难以成长为画家、舞蹈家、小说家或任何他们想成为的人?当然不是!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上述的这些特点,的确是中西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差异。

更多相关内容链接: